top of page
240413151820786_edited_edited_edited_edi
231210145100778_edited_edited_edited_edi

感恩的发展


内藤俊史Takashi Naito
鷲巣奈保子Naoko Washizu
(2020.8.4 最后更新 2024.6.16)

 .

 感恩是如何随着年龄而变化的感恩在生命中的每个阶段有什么意义

アンカー 2
アンカー 1
アンカー 3
网站菜单 

​本节内容

  • 年龄与感恩

  • 到童期--学会 感恩

  • 青春期--心理独立和感恩

アンカー 8

 年龄与感恩
  我们一生都在与 "他人 "交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 "他人 "的互动也在不断扩大和变化。 人们要应对每次出现的新挑战--发展挑战(Erikson,1950年)。 在应对每个时期的发展挑战时,欣赏态度和行为会采取不同的形式。 
  下表 1 显示了不同时期感恩的发展表现或感恩的主题(Naito & Washizu,2019)。 

 

表 1:不同发展时期的感恩主题
--------------------------
[童年期] 学习感恩的言行及其背后的感恩理念,即感恩的目的和作用,以及感恩所涉及 的承诺。 
[青春期] 探索自己在社会和历史世界中的身份,即 "自我认同"。 他们从更广阔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一直怀有的感恩之心的意义和恰当性。
[成年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维护和发展家庭与社会,以及与下一代的联系。 从这一角度出发,感恩的对象得到了扩展。
[老年期]反思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他们将生命定位在社会、世界和自然的历史中,重新探索感恩的对象和感恩的方式。 
----------------------------

  

 .

到童年期-学会 感恩

 在这一时期,感恩的主题是学会表达感激之情(用语言和行动)以及感恩的意义。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关于感恩的学习是全新的,学习在童年就结束了。 

    首先,感恩的概念是以各种智力能力和知识为前提的,如对他人动机的理解和对因果关系的认识 。 甚至在学会感恩的行为和意义之前,这些感恩的原始材料就已经开始生长。

 其次,学会感恩的行为和意义并不是在童年就能完成的。 在人的一生中,感恩会不断发展。 这就好比一场游戏,在学习了游戏规则,获得了参与游戏的资格之后,还需要技巧和能力,才能在游戏中变得更强。在童年时期,人们学会了感恩的一些基本特征。

 

感恩的行动(语言) 
 人们认为,儿童是从简单的感恩社会常规开始学习的,比如 "收到东西时说声谢谢"。 这听起来像是简单的学习,但正如接下来介绍的在美国进行的研究所示,这并不那么容易。
 Grief 和 Gleason(1980 年)在实验室环境中观察了五岁的儿童,看他们与父母在一起时是否会发出问候和感谢的话语。 结果显示,当父母提供诱因或暗示时,86% 的儿童会说出感谢的话,但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只有 7% 的儿童会说出感谢的话。
 看来,要想在各种情况下自发地表达感激之情,所需要的学习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
 
  

感恩的概念 
 通过学习感恩的规则以及感恩的目的和效果,可以完善感恩和感恩行动。
 以往的研究表明,感恩观念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如下  

 童年早期  
 大约在小学低年级之前,人们在感谢别人时往往不会充分考虑施恩者的意图和负担(代价)。 这种感谢方式让人联想到 "如果你为我做了什么,我就会说谢谢 "等非常规的感谢方式。 这种感谢方式被认为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施惠者的观点。      
童年晚期 
 到了小学高年级,施恩者的意图成为他们是否感激的重要因素。 换句话说,如果施恩者是为了 "他人的利益",他们就会认为值得感激。

 如果施惠者不是按规则、义务或命令施惠,而是 "为了他人的利益",那么这个人就值得感激。 这与成人的感恩观念是一致的。
 他们还认为,感激的程度应取决于给予者所付出的牺牲(代价)。因此,对于那些 "即使付出高昂代价也自愿施恩 "的人来说,感激之情会更强烈,人际关系也会更稳固。 换句话说,感激之情会进一步加强特定的关系。

   

青春期-心理独立和感恩 

     关于青春期的时间有多种理论,但这里的青春期是指从十几岁到二十岁后期的时期。 

    在青春期,社会世界在感知和活动方面都有所扩大。 自我和人际关系从一个更广泛的社会角度来看待。 然后,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得到了探索。 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对感恩的性质有重大影响。

青春期的开始ー重新思考感恩的对象

 在社会视野扩大的基础上,以前感激的事物和人被重新质疑是否适合作为感恩的对象。 在某些情况下,这涉及到对作为感恩对象的父母的不信任和反抗。

 在重新考虑的过程中,还要反思自己是否对感恩对象做出了适当的回应(如回报)。 当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对感恩对象做出适当的回应时,他们很可能会感到 "抱歉"。

  根据 Ikeda[池田](2006 年)对青少年感恩母亲的研究,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对母亲会有一段自责的感恩期,他们会觉得 "对不起 "母亲。 换句话说,她们觉得自己没有充分回应父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这被认为会产生一种 "对母亲感恩的反思性心理状态"。  

青春期的结束
    随后,他们将进入所谓的社会,如从事某种职业,并承担独立的社会责任。
 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好处被理解为与潜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有因果关系。 例如,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好处被理解为与促成其行为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有关,因此,感恩是为了实现更广泛的目标。
 即使表面上是对直接恩人的感激,但此时此刻,人们开始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考虑 "回馈"。

 

成年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与感恩 
 这里所说的成年是指 大约从 20多多岁 到 60 多岁之间的时期。
 Chopik、Weidmann 和 Purol(2022)对包括日本在内的 88 个国家的大规模互联网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与所有国家相同的是,特质感恩倾向(感激倾向)大约从 20 多岁(25-34 岁)增加到 60 多岁(55-64 岁)(Chopik, Weidmann, & Purol, 2022)。 
 这可以有多种解释。成年人是否有更多机会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如拥有家庭或工作,是否更了解他人对自己福祉的贡献? 

老年期-认识和欣赏生命的意义

   在老年年龄的定义及其范围方面,也存在着与年龄有关的变化和文化差异。 在本节中,老年年龄被定义为大约 65 岁及以上。
   老年被认为是高度个性化的。 这是因为晚年人周围的环境和身体健康状况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 老年早期和老年晚期以及高龄老人之间也存在差异。 在此基础上,我们想考虑老年期的总体趋势。

 
质的变化和量的保持

  根据前文引用的 Chopik 等(2022)的分析,老年后,感恩这一特征的量变趋势不会 有太大变化。
   然而,一项针对十几岁至六十多岁的日本男性和女性的调查发现,与其他年龄组相比,六十多岁的人更懂得感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自己的出生、大自然的恩赐、与生命的联系 过去与之抗争的事物、环境、健康、命运,以及对上帝或佛祖的感恩(Ikeda[池田],2015)。
 人们认为,大约从 60 岁开始,虽然感恩的特征在数量上没有变化,但感恩的对象却发生了质的变化。 此外,还可以解释为,感恩特征(即感恩倾向)可能不会下降,因为感恩对象从老年早期阶段(即 60 多岁)就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老年人的共同特点和发展挑战
   老年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身体能够活动的范围缩小,并意识到自己寿命的极限。 Erikson(1950)提出了人一生中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第九个阶段最终被确定)。 在第八阶段,也就是老年阶段,人们会在社会历史背景下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并最终承担起平静地接受死亡的任务。

世界观和人生故事
   在寻找生命意义的过程中,需要一个背景来定位自己的生命。 这个背景可以是现代物理学的宇宙观,也可以是从祖先到现在的家族史观。
   挑战在于设想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定位自己。 而挑战在于在这个世界中应该感恩什么。
   在这些问题上,老年学和老年心理学领域日益关注的老年超越概念具有启发性。 老年超越理论是由瑞典社会学家托恩斯塔姆提出的,用以解释老年期价值观的变化与心理调适之间的联系。 根据老年超越理论,人到老年时会从唯物主义和理性的世界观转变为更具宇宙性和超越性的世界观(这被称为老年超越),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Tornstam,2005)。 我们认为,感恩是这一过程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对日本老年人进行的类似老年超越访谈发现,虽然存在一些共性,但他们并没有宇宙观,而是提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去世的丈夫和妻子以及与祖先的联系(Masui[増井],2016)。纵观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很可能存在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将自己定位在抽象世界观中的人,另一种是通过与具体的逝者的关系来定位自己与祖先和神佛世界的关系的人(Naito & Washizu, [内藤・鷲巣],2021)

   例如,濒临死亡的人可能会说已故的亲戚或朋友出现了,并与他们重聚。 这是许多日本人熟悉的现象。 这可能是间接证据。在东北某地区对经历过临终关怀的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2.3%的案例中存在被 "接走 "的现象,其中 52.9%的人是已故的家人或朋友(Morooka, Aizawa, Tashiro, Okabe[諸岡,相澤,田代, 岡部 ], 2008)。

 当然,还可能描绘出许多其他世界。相信我们需要帮助老年人构建这样的叙事。

文献 日語和英語

  • Chopik, W. J., Weidmann, R., Oh, J., & Purol, M. F. (2022). Grateful expectation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curvilinear association between age and gratitud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9(10), 3001-3014.

  • Emmons, R. A., & Shelton, C. M. (2002). Gratitude and the scienc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C. R. Synder & S. J.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459–471).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Erikson, E. H. (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Y: Norton.

  • Gleason, J. B., & Weintraub, S. (1976). The acquisition of routines in child language. Language in Society, 5(02), 129-136.

  • Greif, E. B., & Gleason, J. B. (1980). Hi, thanks, and goodbye: More routine  information. Language in Society, 9(02), 159-166. 

  • Ikeda, Y. (池田幸恭) (2006). Analysis of gratitude toward one's mother :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4,487-497.  日語

  •  Ikeda, Y. (池田幸恭) (2015). Developmental changes regarding objects of gratitude. The journal of Wayou wemen’s university,  55,   65-75.日語

  • Masui,Y.(増井幸恵) (2016).The overview of studies of gerotranscendence. Japanese journal of geriatrics,53,210-214.日語

  • Morooka, R., Aizawa, I., Tashiro, S.,and  Okabe, T.(諸岡了介,相澤出,田代志門, 岡部健 ) (2008). Exploring the Omukae experiences of terminally ill patients : a survey report on the bereaved carers of hospice at home in Japan.Bulletin of Death and Life Studies, 9, 205-223 .日語

  • Naito,T.(内藤俊史) (2019). Seinenkiniokeru shinritekijiritsu[Psychological independence in adolescents].The bulletin of Noma institute of education,61,238-268. 日語.  

  • Naito, T. and Washizu, N.(内藤俊史・鷲巣奈保子)(2019). Gratitude in life-span development: An overview of comparative studies between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 14, 80-93.

  • Naito, T. and Washizu, N.(内藤俊史・鷲巣奈保子)(2021). Gratitude to family and ancestors as the source for wellbeing in Japanese. Academia Letters, Article 2436. https://doi.org/10.20935/AL2436

  • Singh, D. (2015). I've never thanked my parents for anything. The Atlantic, Jun 8. http://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5/06/thank-you-cultureindia-america/395069/ 

  •  Tornstam,L.(2005). Gerotranscendence;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positive aging.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  中文版本在此结束 

アンカー 4
アンカー 5

.

アンカー 6

 .

アンカー 10

 .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