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菜单
点击进入相关页面
日本宗教中的感恩之心
-神道教和佛教
内藤俊史Takashi Naito
鷲巣奈保子Naoko Washizu
(2020.8.4 最后更新2025.4.7)
本节内容
世界上有许多宗教,许多人相信这些宗教。 感恩一直是这些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重点介绍作为日本宗教的神道教和佛教。 人们认为,许多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这两种宗教的影响。 据说许多日本人在出生时都会去参拜神社,在佛教寺院举行葬礼。
宗教教义不一定直接表明我们的感恩方式,但它们确实为探索我们的感恩方式提供了一个框架,因为它们影响我们的感恩,反之,也反映了我们的感恩。
在这里,我想探讨一般特征,而不涉及每个宗教中教派之间的差异。我们的目的是为人们感恩的未来探索获得建议。
以下内容根据以下论文进行了修改和修改。
内藤俊史(2012) 修養と道徳――感謝心の修養と道徳教育. 『人間形成と修養に関する総合的研究 野間教育研究所紀要』、51 集、529-577.日文.

我画了一个幸运符。“感谢神(自然)”
(2010年12月29日,大神神社, 奈良,日本)。
日本神道 -- 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感恩
神道包括各种职位,有“国神道”、“宗派神道”、“神社神道”等字眼。在这里,一般来说,我们将关注神道教在神社举行的仪式及其背后的想法。
被认为是日本民间宗教的神道教据说没有明确的经文,但据说其世界观已融入节日和生活方式等仪式中。神社对很多日本人来说都很熟悉。 日本全国各地都有神社,许多人都曾有机会在年初或节日期间参观该神社。 可以说,很多日本人都是在这样的仪式和生活中修炼神道的。
在神道中,感恩有什么意义?以下是神道教中感恩的四个特征。
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神道中感恩的第一个特点是对自然的欣赏。在神道教中,自然界、动物、人类的善灵和其他人类无法企及的敬畏之物被广泛视为神灵。在神道教中,将自然视为神灵编织的戏剧,自然界的赏赐,如农产品,也是神灵的礼物。因此,在许多地区,当农产品收获时,会举行秋季的节日(丰收节),以表达对神灵的感激之情。
神的恩典 "同时也意味着自然的恩典。这是因为在神道教中,自然界是各种神灵的居所,而神灵所编织的戏剧是自然界的一种形式。因此,'对自然的感激'可能是神道中感激的主要特征。
在神社中,山、海和岩石等自然物常常被作为圣物供奉。据说,神龛已经从把山、岩石和巨树作为神灵供奉或接受降神的形式变成了始终有神灵居住的形式。位于奈良县樱井市的大神神社,作为供奉大物主神的神社,长期以来一直很有名。大神神社是一个以三輪山为神灵的神社。因此,没有主神殿。三輪山前有一座建筑,人们从那里祭拜三輪山。
・对已故家庭成员和祖先的感恩之情
在神道中,关于一个人如何成为神,有各种不同的想法(例如,一个人只有在做出特殊贡献或长期供奉后才能成为神的观念)。关于来世的一个想法是,人死后会变成不洁的灵魂,当他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不再不洁时,就会变成神灵,如族神、山神和海神,保护人们(柳田,1975)。这种想法导致了对祖先的感恩之情(甚至是祖先崇拜)。 应该指出的是,研究表明,对祖先和已故家庭成员的感恩之情,有时在老年人中观察到,与幸福感有关(Naito & Washizu, 2021)。
顺便提一下 为死者举行的仪式及其背后的思想后来受到日本佛教的极大影响。
参考 日本各地的盂兰盆节活动
请注意,会听到声音和音乐
盂兰盆节是一年一度感谢和祭奠逝者的活动(时间因地区而异,主要是 8 月 13 日至 16 日或 7 月 13 日至 16 日)。 在此期间,人们会把祖先请到家中供奉。 日本不同地区会举行各种盂兰盆节传统活动。 链接指向 2016 年 8 月 10 日制作的 NHK 档案网站 "各地都有传统,日本盂兰盆节的风光",该网站介绍了多个地区的活动(2023.9.20 访问)。
・倾向于强调感恩的结果
第三,人们倾向于强调感恩是一种带来好处的行为,而不是对所获好处的回应。 葉室 (2000) 从神道的角度用以下自相矛盾的方式描述了感恩的意义。
"我们不是因为快乐而感恩,而是因为感恩而快乐"(葉室, 2000, p.19)。
根据葉室(2000),通过对上帝说'谢谢',我们能够与上帝沟通并从他那里得到好处。正如葉室所解释的那样,感激之情并没有作为对恩人的补偿行为完成互惠的交换。 感恩被看作是具有某种功能或力量的东西。
・通过仪式表达感激之情
第四点是,对自然的感恩之情往往通过节日等仪式和习俗来表达。表达对神灵感激之情的神道仪式(如伊势神宫的新神嘗祭和全国各地神社举行的丰收感恩节)。如上所述,神道教没有教文。神道和其他宗教一样,包括许多仪式,但它似乎是通过仪式向人们传递某种 "教义"。
那么,以神道为基础的仪式是如何影响日本人的心灵的呢? 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 这是因为仪式的类型多种多样,每个人在这些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不相同。 不过,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了丰富的建议,例如一项研究考察了高千穗不同地区神乐的功能(Fukushima,2003 年)。
在高千穗,许多人都是神乐的传承者。 神乐是为了表达对神灵和大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而表演的,通过神乐的表演,人们的身心得以健康,神乐也得以代代相传。 对神的感激超越了祭祀,延伸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
神道教还有一个表达对自然的感恩之情的仪式,被称为 "新嘗祭"。下面的链接显示了伊势神宫制作的祭祀视频。
伊势神宫新嘗祭(访问时间:2021/01/11)
请注意,会听到声音和音乐
佛教起源于印度,在日本文化中也有自己的发展。伴随着这样的历史变迁,佛教自古以来就对日本人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下文将探讨日本佛教中的 "恩 "这一概念,以及它是如何以成熟的形式被描绘出来的。在日本佛教研究中,"恩 "的概念比 "感谢 "受到更多关注。下文将探讨佛教 "上 "概念的特点。
知恩与报恩的区别
佛教围绕恩负义提出了各种概念,其中包括 "知恩 "和 "报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会把这两者分开来思考,但通过考虑恩惠的两个阶段,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新的方面。
知恩
恩的一个方面是知恩。 知恩与构成佛教基础的教义密切相关。 佛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縁起理论。 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建立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人们必须觉悟到这一真理。 显然,这一思想包括 "知恩"。
报恩
报恩的美德常常成为故事的主题,“鹤 ”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当今的日本社会,“报恩 ”这一准则想必为许多人所熟知。
然而,根据 壬生(1975 年)的研究,在描述印度早期佛教思想的原始文本中,有相当于 “知恩 ”的词语,但很难找到相当于 “报恩 ”的词语。据说,后来的大乘佛教开始强调 “报恩 ”一词。还有人说,当佛教传入中国时,由于当时的社会规范,即皇帝与普通大众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内部的严格规范,佛教中的报恩思想得到了加强(壬生,1975 年):中村,1979 年)。据说,“報恩 ”思想是通过朝鲜半岛与佛教一起传入日本的。
报恩是修行的一部分
报恩 "思想传入日本后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这有一个问题。
报恩 "一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等价或更高的报答。 然而,要确保这种意义上的感激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彻底的回报是相当困难的。 这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人、其他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参与其中。 如果再加上我们所受到的间接恩惠,例如我们的恩人及其更多的恩人的恩惠,其范围将是巨大的。 如果我们必须报恩,那我们岂不是要被无休止的报恩所吞噬? 因此,如果我们所说的 "报恩 "是指我们必须报答每一个人的恩惠,这似乎是不现实的。
对于这个问题,佛教学者 Hiro(1987 年)解释如下。
首先,佛教教导人们应该知道自己受了什么恩惠。 其次。 要求人们将报恩作为一种修行方式。 简而言之,它是一种不求回报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它被定位为人们为接近觉悟而应努力采取的行动之一。
然而,并非所有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迄今为止所获得的利益中,哪一种更为重要,这个问题依然存在。 事实上,在佛教历史上,佛教徒一直在质疑什么是最重要的恩惠,并提出了各种理论,包括四恩理论。
恩惠和感恩概念的发展
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恩的概念在佛教思想中发展,并延续到今天。佛教教导人们必须对自己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利益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了解。
顺便说一下,在佛教思想中是如何考虑发展感恩的?
町田(2009)从佛教的角度描述了感恩的阶段。感恩的第一个层次是仪式性的感恩,即对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好处的感恩。更高层次的感恩是对所有人的感恩,包括敌人,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感恩。最后一个阶段是心存感激,即使面对灾难也心存感激。
因此,随着我们接近开悟,我们的感恩状态也会发生变化。 根据我们的理解,当我们接近开悟状态时,我们的世界观会发生变化(我们认识的世界是在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我们会认识到更广泛的关系,而不是个人的恩惠。 因此,感恩的形式也随之改变,包括感恩的对象。 恩人与他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感恩的对象指向了所有事物。
请注意,会听到声音和音乐
佛教曹洞宗创始人道元的《修証義》(2022年3月27日访问)
这是曹洞宗东海地区教育中心提供。您也可以通过语音来欣赏佛经。 我们应该感谢佛陀告诉我们真相,我们应该回应它的恩。为了回应这种恩,我们必须努力进行日常训练。
思考感恩的建议-来自两个宗教的建议
我们已经讨论过感恩在日本两大宗教(神道教和佛教)中的地位。最后,我们重申了进一步探讨感恩的一些建议。
感恩对象的广度
从神道的角度来看,很明显,对感恩的追求不仅要包括对人类的感谢,也要包括对神灵、祖先、自然等的感谢。 感恩的对象是多样的,与宗教和世界观有关。
感恩功能的两个方面
其次,感恩具有规范性和幸福感的双重性。 即感恩既是规范的,也是幸福的。 一方面,感恩是规范的一部分(人应该知道感恩(佛教),对自然神感恩(神道))。 另一方面,感激之情会带来幸福(神道教)。
换句话说,感恩有两个方面:规范和幸福。
感恩时的心理背景
重要的不仅是感恩的感觉或行为,还有其背后的心理背景。 在佛教中,导致感恩的背景是相互依存的世界观;在神道教中,背景是一颗纯净的心(心灵的纯净)。
分析感恩过程的必要性- 在 "知恩 "与 "报恩 "之间
在日常生活中,知恩和报恩可能没有什么区别。 然而,它们并不是简单而自动地联系在一起的。 佛教对知恩和报恩的区分告诉我们,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
感恩会随着成长而改变
佛教认为,感恩意识会随着对因果世界的深入理解而改变。 随着人类心灵的成长,感恩的对象和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文献 日文 和 英文
-
福島 明子(2003).『高千穂夜神楽の健康心理学的研究: 神と人のヘルスケア・システム』. 風間書房.
-
ひろさちや(Hiro,S.) (1987). 『親と子のお経 父母恩重経』.講談社.
-
葉室頼昭 (2000). 『神道 感謝のこころ』. 春秋社.
-
町田宗鳳 (2009). 『法然を語る 上』. NHK 出版.
-
道端良秀 (1979). 儒教倫理と恩. 仏教思想研究会編 『仏教思想4恩』.平楽寺書店,131-148.
-
壬生台舜 (1975). 仏教における恩の語義. 壬生台舜編『仏教の倫理思想と その展開』. 大蔵出版, 305-350.
-
水野弘元 (1972) .『仏教要語の基礎知識』. 春秋社.
-
Naito, T., Washizu, N. (2021). Gratitude to family and ancestors as the source for wellbeing in Japanese. Academia Letters, Article 2436. https://doi.org/10.20935/AL2436 https://doi.org/10.20935/AL2436
-
中村元 (1979). 恩の思想. 仏教思想研究会編, 『仏教思想4恩』. 平楽寺書店, 1-55.
-
柳田国男 (1975). 『先祖の話』 筑摩書房.
-----中文版本在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