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秋のもみじ

​感恩与文化: 感恩的文化差异和与感恩有关的文化摩擦  

内藤俊史Takashi Naito

鷲巣奈保子Naoko Washizu

(2020.8.4  最后更新2024.3.30)

 感恩在不同文化中是相同的,还是因文化而异?是不是。

アンカー 1
アンカー 2
アンカー 3

了解感恩的文化差异           
   感激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感情、认知和行为,其中表达感激的 "感激行为 "的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流中严重的相互不信任。我们有感恩的规范,可以说是指明了什么时候该感恩,但我们可能会照单全收,把它们应用到其他文化的人身上,认为 "所有的人都应该这样做"。 他们也可能无法将不同形式的感激理解为'感激'。
 而且,尽管他们为对方做了这么多事,他们可能会感到不被赏识,除了失望之外,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的个性被忽视了(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况:你看到走在你前面的人掉了钱包,你捡起来,而那个人只是拿了钱包,然后就不管你了)。 哲学家Kant(1797/1969)认为,感恩包含尊重,但这似乎正好是相反的情况,是人格被忽视的情况。 
 感恩和行动是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这些元素中的每一个都可能存在文化差异。 例如,众所周知,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感激之情。 我们还在其他章节中讨论了各社会共享的 "感恩语法",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 "语法"。
 当然,有必要了解感恩的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

然而,文化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我们也知道,存在着不同的文化。 而文化是重叠的。在构建一个可信的 "感恩的文化普遍性和差异性理论 "之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因此,我们能做的是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互动,了解到在感恩的各个方面可能存在文化差异(尽管即使在同一文化中,遇到不同的表达感恩的方式也并不罕见,类似的态度是必要的)。 

   请注意,所介绍的案例没有发表过所谓的学术文章,必须注意案例的抽样、结果的统计处理和作者的主观性。 

感恩行为的文化差异 - 示例

 以下是书籍和互联网上提到的五个例子。 其中四个涉及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差异。

a. 表达感恩的文化差异:移民美国的印度人实例 

  Singh (2015) 根据他从印度移民到美国的经历,描述了表达感激之情的文化差异如下。

在印度,很少用印地语说“谢谢”(dhanyavaad),如果是这样,那是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不会在孩子之间使用。然而,在搬到美国之后,我学会了说“谢谢”作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感谢的方式。然而,当我久别重逢回到印度时,却让印度人民感到不舒服。当我向我的兄弟和朋友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时,这被当成了一个笑话,在某些情况下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用印地语表达感谢会带来新的人际关系,但据说在已经建立的亲密关系中表达感谢甚至可能会使关系恶化。

 

b. 表达感谢的频率和时间——派驻泰国的日本雇员范例

 斎藤(1999)根据他在泰国的经历,描述了日本和泰国在感恩方式上的差异。

事情发生在作者是日本人的时候,他到达泰国并打了个招呼。 当我带了一台在日本很受欢迎的便携式电视时,泰国老板夫妇非常高兴。然而,两天后,我们在工作中相遇。没有提到电视,当然也没有说谢谢。作者似乎对此深感失望。当然,当时很多日本人都会期待一句感谢的话。

 笔者总结如下: “日式从右往左回礼被视为损害对方好感的粗鲁行为。在我生日和情人节,他们送我一年的礼物,比如华丽蛋糕和酒。这就是泰式方式。”

除了感恩习俗的不同,还有以下的解释。 Holmes & Tangtongtavy (1995) 在他们关于泰国习俗的书中指出,在佛教思想盛行的泰国,过分享受接受礼物是物质欲望强烈的表现,应该避免。

c. 感谢的时间和频率——在日本的韩国留学生实例

   在我工作的大学里,当我和一个国际学生讨论研究时,我们碰巧谈到了如何表达感激之情。这名学生是韩国的交换生,在日本生活了十多年(30多岁的女性)。她说,日本人收到礼物后短时间内就回馈的习俗很难适应。即使是现在,他虽然遵从了风俗,但还是觉得不舒服,即使是现在,当他收到礼物的时候,他会感到高兴,但同时又在想着要如何回报时,又会感到很沉重。

当然, 我认为日本社会中“回礼”和“谢谢” 的习俗也是让日本人头疼的问题。 而且似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不仅仅是韩国,需要时间来了解日本的“回礼”和“谢谢”的习俗。

   关于日本人和韩国人之间的交流,还指出了以下几点。

大崎(1998)描述了日本人和韩国人之间交流的以下问题。 

"为了避免摩擦,日本人倾向于重复 "谢谢 "和 "对不起",好像它们是润滑剂。 韩国人认为,感谢和道歉不应轻易表达。 双方之间自然存在着误解。 日本人对不太感激的韩国人感到恼火,而韩国人认为太过感激的日本人是僵硬的。"

d. 感恩的时机——在日中国留学生实例

   村山(1995)描述了她从一个来自中国的外国学生那里听到的关于 "回馈 "的问题。 综上所述,这位外国学生的问题如下。

 我听说在日本,有必要发放纪念品。 所以我在中国买了一些纪念品,送给了日本人。 但每一次,我都收到了一些回报。 此外,回报总是在我给了他们纪念品后立即给予。 我不明白这个回礼的意义。

 诚然,在日本人中,当他们接受某种东西或恩惠时,他们有时会在不久之后给予某种回报。 根据Murayama(1995)的说法,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收到礼物后立即归还,这与商业交易相同。 而这种行为据说会使我们不接受对方的善意,认为这是一种善意。 相反,我们应该接受这种善意,记住在那里建立的关系,并在有一天有机会时回报这种感谢。 这是中国人的感谢方式。 

e.  关于感激之词的可用性-在南亚和中东旅行的日本人

   这是到南亚和中东旅行的日本人经常遇到的文化差异。 在印度,有一个术语叫 "baksheesh"(这是用英语从印地语写成的)。 这是一种富人施舍穷人的宗教和社会行为,在各种场合都会索要小额金钱。 对于这种功德无量的慈善行为,一般不会说感谢的话。 这让日本人感到不安,因为他们期待感谢的言语和行动。

 这些案例涉及到关于互惠行为的文化差异。 即使在日本人之间的互动中,他们有时也会被批评为 "紧张",或者反过来说,被批评为 "忘恩负义 "或 "粗鲁"。这表明类似的事情可能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中。 

  

感恩情绪的文化差异

   到目前为止提到的案例主要是关于感恩的行为。那么,更多的内在感恩是否存在文化差异?

   一种可能性是,在感恩发生的同时感受到的情绪存在文化差异。感恩的感觉可以伴随着其他各种情绪——债务、尊重、尊严等。那么,在某些文化中,感恩与对上帝的感恩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它往往伴随着尊重和敬畏,难道不可想象吗?

   可能同时发生的情绪可能存在文化差异。有研究支持这一点:

   首先,Morgan, Gulliford, & Kristjánsson (2014) 使用原型分析对英国的感恩概念进行分析,发现债务等负面情绪概念比美国结果更接近头脑。定位为这一结果似乎与日本的情况相同,在日本,感谢和道歉等积极情绪往往同时出现。

    其次,记住要感恩的事情的经历(例如,记住每天要感恩的三件事)与幸福感等有关. 虽然美国的研究表明这种效果有所增强,但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的研究却没有发现这种效果。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在亚洲文化中,尤其是保留了强调关系规范的儒家传统的文化中,感恩和债务感等情绪往往同时出现,以至于对感恩经历的回忆尤其是在短期内,很难提高心理上的幸福感。

 

理解文化差异的框架

   由于感恩涉及的心理过程很可能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感恩 行为各不相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例如,感恩涉及了解谁(或什么)是施恩者,以及他或她为什么和如何施恩。 这可能会让我们产生感激之情,或决定是否应该心存感激。 可以推断,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不同文化的世界观、道德和宗教义务等。

 在接受利益和感恩行为之间会产生哪些文化差异? 我们试着以接受援助为例,将这一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a. 产生感激之情之前;b. 感受到感激之情之时;c. 因感激之情而采取行动(表 1)。

 

表1:感恩的要素和文化差异

(以接受援助的情况为例)

 

A. "直到产生感激之情"--与援助的重要性有关的文化差异

  感激程度(有无)的文化差异和感激对象的文化差异取决于:a) 受助的原因;b) 受助的意义;c) 受助带来的价值。

a)"解释提供援助的原因"

  例如,"捐赠者的自由意志"、"社会制度"、"上帝或佛陀等超验存在的意志"、"大自然的旨意 "等。 

b) "援助行为应该具有什么意义? 

  例如 "道德义务"、"社会义务"、"宗教义务 "等。 在社会中,如果援助属于这些义务的范畴,则往往被排除在赞赏范围之外。 另一方面,如果援助不属于义务,而是 "值得称赞的行为",则往往会增加赞赏。

c) "援助所带来的价值有多大",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各不相同。 例如,在不太重视物质利益的文化中,即使存在物质利益,感激的程度也会较低。

B. "当我们心怀感激时"--经历的情感的文化差异

 获得援助时的情感取决于援助的内涵,如 "神或佛的拯救 "或 "社会机构的拯救"。 在特定情况下,感恩的内涵可能因文化而异,这可能导致感恩时的情感在文化上的差异。 例如,如果认为援助是由神佛指引的,人们可能会对神佛产生感激和敬畏之情。 如果援助归功于捐赠者的体贴,那么人们可能会对捐赠者产生感激、友好等情感。​ 

  例如,"感激、依恋的积极情感"、"亏欠感"、"敬畏/尊重"、"抱歉"、"羞愧 "等。

   

C. "通过感恩采取行动"--表达感恩、回应的文化差异

 帮助的意义(A)和所体验的情感(B)方面的文化差异导致了通过感恩所采取的行 为方面的文化差异。 此外,感恩的表达和回报方式(手段和时机)也由各种社会和文化因素决定。 

 例如,"表达感激之情的社会期望(对表达感情的评价)"、"对神佛表达感激之情的不同方式"。 

 这个表格可能有助于理解感恩的文化差异。 然而,对这些文化差异的理论解释仍然是未来的挑战。

 还有许多文化差异有待澄清。 目前可以说的是,交流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承认在感恩的各个方面可能存在文化差异。

​ 最后,我想补充几句。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固定了不同文化中的感恩方式,并考虑了不同感恩方式之间的文化差异。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交流带来的跨文化学习感恩的现象。我们还需要看看我们目前的感恩方式是如何受到我们与其他文化互动的影响的。 

 

文献  日文和英文

   

补充信息 关于存在或不存在感激之情的差异自我和他人的凝聚力、援助的义务性和常规化

   在本节中,我们假定感激之情是普遍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文化差异。 然而,更根本的问题是,是否存在没有感激之情的社会。

    顺便提一下,如果用简短的语言来描述 "感恩",那就是对他人(与自己不同)自愿为自己的福祉做出贡献的一种尊重和熟悉的感觉。 因此,要建立感激之情,就必须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区别,并承认自发性,如援助行为。反之,如果自己与他人没有区别,如果援助行为等在某种意义上是理所当然或义务,那么感恩就很难存在。

   这里至少有一个不存在 "感恩 "一词的文化的例子。这让我们有机会提醒自己,我们的社会是如何重视 "感恩 "的。

  根据文化人类学家奥库诺(Okuno,2018 年)的研究,婆罗洲的狩猎采集者普南人没有与 "谢谢 "相对应的词。 即使在赠送礼物时,他们也会说 "jian kenep"(善意),但从不说感谢的话。 普南社会的第一个特点是强烈的给予(慷慨)规范和抑制个人占有欲的强烈倾向,第二个特点是分享精神。 分享精神不仅适用于物品,也适用于精神(知识和情感)和行为(共同行动)。

 

   总之,普特南社会的特点似乎是难以建立感恩之心。 这是研究感恩的社会基础和发生的宝贵材料,而不是哪个社会更可取。

   

参考文献 日文 奥野 克巳  (2018). 『ありがとうもごめんなさいもいらない森の民と暮らして人類学者が考えたこと』 亜紀書房

----中文版本在此结束---

アンカー 4
アンカー 5
アンカー 92
アンカー 93
アンカー 94
アンカー 95
​站点菜单
アンカー 6
アンカー 96

 .

bottom of page